Investor's wiki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

什么是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 (LTV) 是经济学家的早期尝试,用于解释为什么商品在市场上被交换为特定的相对价格。它表明,一种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的平均劳动小时数决定的,并且可以客观地衡量。在劳动价值论中,生产一种经济商品的劳动量是该商品价值的来源。

劳动理论最著名的倡导者是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卡尔·马克思。自 19 世纪以来,劳动价值论在大多数主流经济学家中已经失宠。

理解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认为,如果两种商品包含相同数量的劳动时间,它们将以相同的价格进行交易,否则它们将以由两种劳动时间的相对差异确定的比率进行交换。例如,如果猎杀一只鹿需要 20 小时,而捕获一只海狸需要 10 小时,那么交换比例就是两只海狸换一只鹿。

劳动价值论最早是由古希腊和中世纪的哲学家提出的。后来,在发展他们的劳动价值论时,斯密(在《国富论》中)和李嘉图都开始想象人类的一种假设的“粗鲁和早期状态”,包括简单的商品生产。这并不意味着是准确的或历史的现实;这是一个思想实验,以推导出该理论的更完善的版本。在这个早期状态下,经济中只有自我生产者,他们都拥有自己生产所需的材料、设备和工具。资本家、工人和地主之间没有阶级区别,所以我们所知道的资本概念还没有发挥作用。

他们举了一个由海狸和鹿组成的两种商品世界的简化例子。如果生产鹿比生产海狸更有利可图,那么人们就会迁移到鹿生产和海狸生产之外。鹿的实物供应将会增加,导致鹿生产的收入下降——同时随着越来越少的人选择这种工作,海狸的收入也会增加。重要的是要理解,自我生产者的收入受生产中体现的劳动量的调节,通常以劳动时间表示。斯密写道,劳动是所有商品的原始交换货币,因此生产中使用的劳动越多,该商品与其他商品交换的相对价值就越大。

虽然 Smith 描述了 LTV 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但 Ricardo 对商品之间的这些相对价格是如何管理的很感兴趣。再次以海狸和鹿的生产为例。如果生产一只海狸需要 20 个工时,生产一只鹿需要 10 个工时,那么一只海狸可以换成两只鹿,都等于 20 个单位的劳动时间。生产成本不仅包括外出打猎的直接成本,还包括生产必要工具的间接成本——捕捉海狸的陷阱或猎鹿的弓箭。劳动时间总量是垂直整合的——包括直接和间接劳动时间。因此,如果制作海狸陷阱需要 12 小时,捕捉海狸需要 8 小时,这相当于 20 小时的总劳动时间。

## 例子

这是一个例子,最初海狸的生产比鹿的利润更高:

TTT

因为生产海狸更有利可图,人们会退出鹿生产,转而选择生产海狸,从而创造了一个平衡过程。体现的劳动时间表明应该有一个2:1的均衡比率。因此,现在海狸生产者的收入将趋于下降到每小时 10 美元,而鹿生产者的收入将趋于上升到每小时 10 美元,因为海狸的生产成本下降而鹿的生产成本上升,从而恢复了 2:1 的比例,所以新的生产成本将是 200 美元和 100 美元。这是商品的自然价格;由于海狸生产者的收入为 11 美元出现了套利机会,导致利润率超过了 2:1 的自然汇率,因此它被重新调整。

TTT

尽管市场价格在任何特定时刻都可能因供求关系而经常波动,但自然价格作为重心,不断吸引价格——如果市场价格超过自然价格,人们就会被激励卖出更多其中,如果市场价格低估了自然价格,则激励是购买更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竞争往往会使相对价格重新与自然价格保持一致。这意味着用于生产经济商品的劳动力决定了它们的价值和市场价格,因为它决定了自然价格。

##劳动理论与马克思主义

劳动价值论几乎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分析的方方面面。马克思的经济著作《资本论》几乎完全建立在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者与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劳动力之间的紧张关系上。

马克思之所以被劳动理论所吸引,是因为他认为人类劳动是市场上交换的所有商品和服务所共有的唯一共同特征。然而,对马克思来说,两种商品只有等量的劳动是不够的。相反,这两种商品必须具有相同数量的“社会必要”劳动力。

马克思利用劳动理论对亚当·斯密传统中的自由市场古典经济学家进行了批判。他问道,如果资本主义制度中的所有商品和服务都以反映其真实价值的价格出售,并且所有价值都以劳动时间来衡量,那么资本家怎么能享受利润,除非他们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低于他们的实际价值。劳动?马克思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资本主义剥削理论。

对劳动价值论的批判

劳动价值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导致了明显的问题。一种批评是,有可能花费大量的劳动时间来生产一种最终没有价值或几乎没有价值的商品。但是,仔细阅读会发现,符合 LTV 的商品将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并且是可再生产的。因此,根据 LTV,市场上没有需求或使用价值很小或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会被视为商品。艺术品等独特的物品也是如此,它也将被排除在外。生产某种商品可能需要一个人比另一个人更长的时间。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概念也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二个批评是,需要相同数量的劳动时间来生产的商品经常有很大不同的市场价格。此外,观察到的商品相对价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大幅波动,无论其生产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如何,并且通常不会保持或趋向于任何稳定的比率(或自然价格)。根据劳动价值论,这应该是不可能的,但却是一个很容易观察到的日常规范。

然而,市场价格和价值是两个不同(尽管密切相关)的概念。虽然市场价格是由商品的即时供需驱动的,但这些价格对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起到了信号的作用。当价格高时,它会激励生产者生产更多(增加供应)并阻止买家(减少需求),反之亦然。因此,从长远来看,价格应该倾向于围绕价值波动。

主观主义理论占据主导地位

劳动理论的问题最终由主观价值论解决。该理论规定交换价值是基于个体主体对经济商品使用价值的评价。价值来自人类对有用性的感知。人们生产经济商品是因为他们重视它们。

这一发现也颠倒了投入成本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虽然劳动理论认为投入成本决定了最终价格,但主观主义理论表明投入的价值是基于最终产品的潜在市场价格。主观价值论认为,人们愿意花费劳动时间生产经济商品的原因是为了商品的有用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理论与劳动价值论完全相反。在劳动价值论中,劳动时间使经济商品有价值;在主观价值论中,人们从商品中获得的使用价值使他们愿意花费劳动来生产商品。

主观价值论是在中世纪由被称为经院哲学的牧师和僧侣发展起来的,其中包括圣托马斯·阿奎那等人。后来,三位经济学家几乎同时独立地重新发现并扩展了 1870 年代的主观价值理论:William Stanley Jevons、Léon Walras 和 Carl Menger。经济学的这一分水岭变化被称为主观主义革命。

## 强调

  • 劳动价值论 (LTV) 指出,经济商品的价值源自生产它们所需的劳动量。

  • 在劳动价值论中,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由“自然价格”来解释并趋向于“自然价格”,该“自然价格”反映了生产它们的相对劳动量。

  • 在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在 18 至 19 世纪占据了主观价值论的主导地位,但随后在主观主义革命期间被主观价值论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