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金融危机
什么是亚洲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也被称为“亚洲传染病”,是一系列货币贬值和其他事件,始于 1997 年夏天,并蔓延到许多亚洲市场。由于政府决定不再将当地货币与美元 (USD) 挂钩,货币市场首先在泰国失败。货币贬值迅速蔓延到整个东亚,进而导致股市下跌、进口收入减少和政府动荡。
了解亚洲金融危机
由于泰铢贬值,东亚货币的很大一部分贬值幅度高达 38%。国际股市也下跌了 60%。幸运的是,亚洲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金融干预。然而,随着亚洲经济下滑,美国、欧洲和俄罗斯的市场也出现下滑。
由于危机,许多国家采取了保护主义措施来确保本国货币的稳定。这通常导致大量购买美国国债,世界上大多数政府、货币当局和主要银行都将其用作全球投资。亚洲危机导致泰国、韩国、日本和印度尼西亚等国进行了一些急需的金融和政府改革。对于试图了解当今相互交织的市场,尤其是与货币交易和国民账户管理相关的经济学家来说,它也是一个有价值的案例研究。
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
这场危机的根源在于工业、金融和货币现象的几个线索。总的来说,其中许多与危机前几年东亚发展中经济体采用的出口导向增长的经济战略有关。这一战略涉及政府与出口产品制造商的密切合作,包括补贴、有利的金融交易以及与美元挂钩以确保汇率有利于出口商。
虽然这有利于东亚不断发展的产业,但也存在一些风险。政府为救助国内行业和银行提供明示和隐含的担保;东亚企业集团、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之间的友好关系;大量外国资金流入却很少关注潜在风险,所有这些都在东亚经济体中造成了巨大的道德风险,鼓励对边际和可能不健全的项目进行大量投资。
随着1995 年广场协议的逆转,美国、德国和日本政府同意协调让美元相对于日元和德国马克升值。这也意味着与美元挂钩的东亚货币升值,随着日本和德国的出口与其他东亚出口的竞争力越来越强,这些经济体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出口下滑,企业利润下降。东亚各国政府和相关金融机构发现越来越难以借入美元来补贴其国内产业并保持与货币挂钩。这些压力在 1997 年达到了顶峰,因为他们一个接一个地放弃了挂钩并贬值了他们的货币。
应对亚洲金融危机
如上所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了干预,提供贷款以稳定受影响的亚洲经济体——也被称为“老虎经济体”。向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韩国提供了大约 1100 亿美元的短期贷款,以帮助它们稳定经济。反过来,他们必须遵守严格的条件,包括更高的税收和利率,以及公共支出的下降。到 1999 年,许多受影响的国家开始出现复苏迹象。
从亚洲金融危机中吸取的教训
从亚洲金融危机中吸取的许多经验教训仍然可以应用于今天发生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帮助缓解未来的问题。首先,投资者应该提防资产泡沫——其中一些最终可能会破裂,一旦破裂,投资者就会陷入困境。另一个可能的教训是政府要密切关注支出。政府规定的任何基础设施支出都可能助长了导致这场危机的资产泡沫——任何未来事件也可能如此。
亚洲金融危机的现代案例
从 2015 年初到 2016 年第二季度,过去两年世界市场波动很大。这导致美联储担心第二次亚洲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例如,2015 年 8 月 11 日,中国让人民币兑美元贬值,给美国股市带来了冲击。这导致中国经济放缓,导致国内利率下降和大量债券浮动。
中国制定的低利率鼓励其他亚洲国家降低国内利率。例如,日本在 2016 年初将其已经很低的短期利率降至负数。这段长期的低利率迫使日本借入越来越多的资金来投资全球股票市场。日元的反直觉反应是升值,使日本产品更加昂贵并进一步削弱其经济。
美国股市在 2016 年 1 月 1 日至 2 月 11 日期间下跌 11.5%。尽管市场随后在次年反弹了 13%,但在 2016 年剩余时间里,波动一直持续,直到这种情况的影响完全消散。